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团体 > 农工党厦门市委员会
“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王焱主委及其团队事迹
发表日期:2020-11-24 16:19:00  【字体:   
       10月1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报道农工党厦门市委主委、厦门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及其团队事迹。

       原文如下:

如何让患者留在当地?厦心医院练就强基层的“武功秘籍”

       “我们医院现在有70%左右的患者都是来自厦门市以外的地区。”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医院”)院长王焱表示,“早些年福建省是心血管患者和肿瘤患者的输出大省,每年都有很多人远赴北上广就医”,但近年来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建省向外输出的心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少,更多病人选择留在本地就医。
       将患者留在本地就医的秘诀是什么?王焱表示,一要靠技术,只有扎实先进的医疗技术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病痛。二要靠服务,在保证治好病的同时,也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最舒适的就医体验。
大力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
       作为一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院长,也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焱尤其强调了在基层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的必要性。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到3.3亿,几乎每4个人就有1个患有心血管病。与此同时,这份报告还显示,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两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90%的猝死都是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王焱说到,心血管病大多是急症,并不适合将患者送到距离远的大医院治疗,因此,加强基层的胸痛中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层,胸痛中心可以凭借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及规范化的胸痛诊治流程,为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也正在大力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将此事提上议程。

       目前,基层胸痛中心的数量正在大幅攀升,我国现已认证1500余家胸痛中心,其中近700家是基层胸痛中心。厦心医院2003年就在福建省率先开通胸痛绿色通道,全天候24小时开展急诊冠状动脉开通的微创介入治疗,在心脏急救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已成为全国四家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之一,承担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和认证重任,王焱提到,“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胸痛中心的扶植,携手提升县级医院的转诊效率、救治效率和质量,让基层胸痛患者‘消化’在基层,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切实惠及胸痛患者。”

科技创新,助力提升基层心血管救治能力

       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能力,离不开先进的医疗技术。“随着我国心血管学科的建设,在疾病的诊疗方面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王焱提到,目前中国无论是在手术的技术、抢救的方法等方面,都做到了与国际接轨,甚至在一些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

       近年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疾病的诊疗带来了全新体验。以5G技术为例,据王焱介绍,目前厦心医院已经实现了5G信号的全覆盖,这样一来,医院的运输机器人就可以在院内精准运送药品和物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浪费。

       就在9月29日世界心脏日“用心爱心,全心关护”主题活动期间,中国心血管临床大数据质控及科研服务平台(CNCDR)厦门中心在厦心医院正式启动。此次试点也将通过互联与整合的CNCDR医疗系统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致力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诊疗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比如CNCDR医疗系统会记录下患者相关的所有医疗数据,包括血液检验结果、心电数据等。通过这套系统,大数据会自动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发现潜在的危险,从而提醒医护人员注意。”王焱说到。

两年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与飞利浦公司在心血管疾病诊疗和疾病管理领域开展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以厦心医院为试点和核心建设厦门心血管临床质控大数据中心,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和病种亚型数据中心基本数据集的标准化,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师的影像诊疗水平,推进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体系和心血管疾病临床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精心设计,力求动线合理、就医环境最佳

       厦心医院在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服务解决方案为病人诊疗服务的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从预防到术后恢复整个过程的贴心照料,也让住在这里的患者体验到了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的温暖。

       “在医院设计建设期间,我们确实花了很多功夫。”据王焱介绍,在厦心医院建设期间,来自飞利浦的医院设计师和各科室、各年龄段的医生以及许多患者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不同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并将他们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为医院设计出了更加合理的动线,一方面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诊疗环境。

       以患者急救的动线为例。“急救,最大的诉求就是快。”在厦心医院,从医院楼顶的直升飞机停机坪接到一个患者,到把患者送到急诊科,只需要58秒。急救120车可以直接停在抢救室的门口,患者到达医院后可以直接进入抢救室。与此同时,为了最快时间能开通患者堵塞的心脏血管,厦心医院在急诊部配置了急诊导管室,这在国内医院非常少有,极大缩短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

在患者入院后,厦心医院也会为患者提供“无陪护”服务。所谓“无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在护士的指导下,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取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这种人性化的住院照护模式在欧美甚至东南亚各国已推行多年,但在我国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家、省、市卫生部门也正积极探索建立无陪护病区试点。厦心医院以建立新院为契机,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是全国率先实行全院无陪护管理模式的单位之一。无陪护管理营造了更为整洁、安静的住院环境,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更让家属从“手忙脚乱”的陪护中解脱出来,患者住院满意度持续攀升。凭借该模式的深入推行,厦心医院在2019年厦门市卫健委满意度调查中患者满意度居全市第一,还在伦敦举行的南丁格尔200周年纪念大会上被选为十佳案例进行英文汇报,吸引了全国众多医疗单位的参观和学习,为医院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开辟新路径,提供新参考。

       “现在我们医院的患者和家属都已经接受这种住院照护模式了,并且反馈很好。”王焱说。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