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杨 槐:参政议政勤建言 忠诚履职有担当
发表日期:2017-07-06 12:38:00  【字体:   

  

 

  杨 槐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兼职副主委

 

  作为九三学社厦门市委会兼职副主委以及科技企业的总裁,我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做好参政议政,就需要找准自

  己的定位,找准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履职,更好地担当。

  关于“科技”:围绕高科技的主题,发挥自身特长

  九三学社是科技界别的参政党,始终关注高科技产业的前瞻发展趋势,是专家型政协委员的优势。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业的涌现,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内涵。为了将高新技术与厦门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我做了多个相关课题、提案、建议和发言:《大力发展福建省云计算服务》的提案,得到了洪捷序副省长的批示;主持《卫星资源云在推动跨区域公众位置服务中的作用》课题在社省委立项,转化为社省委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发言稿和集体提案;《北斗卫星应用产业需面向大市场建立开放性机制》提案,在2014年两会期间,代表九三学社市委会做大会发言。

  另一方面,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国防科工办以及市发改委、市组织部组织的咨询会和调研中,我提出的多个建议被纳入了政府政策举措,促进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并直接参与推动了国家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分中心在我省的落地,提升了福建省遥感卫星的应用水平。

  在从事科技开发和经营工作过程中,我认为,科技成果需要转换为规模生产力。2015 年,我撰写了《推动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厦门》被评为优秀调研文章,2016 年在市政协大会发言,获得时任市委书记王蒙徽的批示;《关于进一步提升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效的建议》调研,获得时任市长裴金佳的批示。

  2016 年,按市政协专题协商工作的安排,主席会议之一围绕“推进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协商议政,我提出了“互联互通、协同共享”是建设数字厦门的重要主线,通过大量的调研,撰写了报告和提案,相关建议得到了良好的评价,我本人也被教科文卫委指定作为主要召集人。

  来自于科技,就从科技入手。自己的专业,就是自身的擅长,也是自信的由来,这是我从工作中总结出的体会:只有在熟悉的领域,你才能更好地了解现状,借鉴成功的经验,同时更能结合前瞻性的发展,这是做好参政议政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关于“产业”:关注热点难点,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

  作为科技企业的总裁,近几年,我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A 类荣誉、中国地理信息优秀工程金银奖多项,参与编制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程、导则,被福建省政府授予首批海西创业英才,入选厦门市拔尖人才,并作为9 名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之一,接受时任市委书记王蒙徽等市领导颁奖。

  为了让企业始终紧跟和领跑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民政部多个国家部委重大专项、基金和课题,包括3.5 亿元建设专项在内的国家发改委卫星应用产业化重大专项4项,多项成果填补了我省在遥感卫星应用专项领域的空白。

  作为国家级行业协会多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入选为科技部在国际合作、成果奖励、基金评审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唯一的企业顾问,以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战略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与此同时,企业也通过资本并购,纳入到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体系。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产业热点难点的问题,我都会格外关注。对于企业来讲,产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这也是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能否有效践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体现。

  2013年,“ 营改增” 税收新政策出台,由于相关部门对于政策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政策执行将严重影响厦门软件企业的经营,很多企业在网络上串联呼吁,群体事件正在酝酿。

  针对这个情况,作为厦门市技术市场协会会长和法人代表,我迅速走访多个相关企业和部门了解情况,翻阅2000 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大量发文,以政策为依据、以事实为参照,并在2014 年两会上提交《关于落实技术转让、技术开

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项目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建议》。

  考虑到协同效应,我主动联系并向我市致公党企业家成员提供了相关素材,并共同呼吁。最终,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厦门软件税收政策与全国大多城市最终看齐。事后,很多企业家将其誉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民营企业家,直接面对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产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将我们的关注,与现有产业政策很好地结合,认真调研、聚集智慧,只有这样,我们的建言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关于“激情”:只要心中有百姓,工作就有持续的动力

   几年来,我的很多提案是关于社会民生,与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包括《改进我市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建议》、《迁、改湖里后坑垃圾焚烧厂、净化厦门东部环境》等多个建议。

  这些年来,公众日益关注“马路拉链”的问题。城市地下空间的无序利用,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会因为马路不断开膛破肚,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问题,我进行了多年来的持续关注。

  自2003 年首次提出《厦门应建立地下管线共同沟》的提案后,厦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发展很快,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与时俱进又提出了《加强我市地下管线安全建设,推动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提案,随着厦门市地下管廊的逐渐落地,在管理和运维中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我和年轻社员一道,提出《加强地下管廊信息化打造国内典型示范》,该提案已经作为九三学社市委2017 年政协大会发言稿。鉴于在国内地下管线和地下空间信息化的影响力和显著业绩,2016 年我被香港国际管线专业学会授予荣誉院士。

  (本文摘自作者在市政协新委员培训班上的履职经验介绍)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