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南京开发区兴智科技园、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旷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新赛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及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企业和科研院校,并召开4场座谈会。
一、抢抓战略机遇,优化产业布局
各地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布局早已不停留在同类型企业的简单叠加引进上,而是以服务性思维、专业化眼光为产业园区人工智能的长效发展进行科学谋划,以人才、产业链、创新环境等要素构成的“软实力”作为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南京:2017年9月,南京开发区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同期,南京开发区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20条政策)》,通过规划调整、“腾笼换凤”等手段,推动区域内高耗能、低产出企业搬迁,进行二次开发,引进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实现“低产田”向“高产田”的跃升。合肥:安徽省于2012年率先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将合肥定位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在合肥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中孵化并成长起来的科大讯飞,成为了承载“中国声谷”最初的核心基础。深圳:近年来,深圳着力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的工程,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制造、服务和国际合作基地。2017年10月,深圳市发布两项政策文件,分别是《关于组织实施2018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的通知》、《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其中《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孵化和培育,将包含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作为重点关注领域。
二、扶持政策助推,园区周到服务
南京、合肥、深圳三地不仅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包括办公场地、项目研发、市场开发、客户对接以及企业和银行的对接等,还致力于构筑利于产业发展的系统性生态环境。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委发[2018]1号),明确规定,支持在宁高校院所、企业参与或承担国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高校院所、国内外研发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在宁落户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人才(团队)持有多数股份,政府科技创新基金、投资平台和社会资本等多方参股的股权结构,对新型研发机构按绩效择优给予相应奖励等。合肥:2017年,安徽省政协出台《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合肥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同时,面对不同的创业者,不同的创业类型,合肥高新区提供了不同的服务。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到合肥当地的政策,园区内还会有特殊的政策提供,有专门的服务中心,帮助创业者与政府项目进行对接,如推出创新创业电子服务券(合创券),实现科技扶持政策前置,缓解创业企业资金压力。
三、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如何转化本地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一直是各地党委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难点问题。南京、合肥、深圳三地分别依托南京大学、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科教人才,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南京:近年来,南京开发区按照“研究院+转移转化平台公司+产业链项目公司+产业基金”四位一体合作模式,陆续牵手中科院、北大、南大、南邮、诺奖团队,建立了5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建设主体和运营投入主体,南京邮电大学为运营管理及技术和人才支撑主体),依托南京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产业优势以及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才、技术优势,以凝聚产业要素、协同载体内企业协作、联合推动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研究院+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的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模式,建设技术创新、成果转移、产业集聚、平台推动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资源、技术、品牌”三项国内领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圳:从2014年开始,深圳市就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及产业发展给予了重点关注,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本地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给予了支持,4年时间共支持人工智能相关项目68个,项目资金2.5亿元。如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图像处理、VR和智能医疗等项目均得到了有力支持。
四、完善人才政策,增强用人机制活力
南京、合肥、深圳等地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把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年青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激发专业人才队伍活力。南京:先后出台“‘创业南京’英才计划人才政策”“‘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青年大学生相关政策”“人才安居政策”等。其中,通过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提出每年将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同时,南京开发区不断促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赛大会落地,为园区乃至南京产业发展积累各类优质人才资源。深圳:实施“孔雀计划”,重点围绕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目标,以推动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聚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五、注重政策宣导,鼓励校企创新
从政策制定到落实,再到充分释放红利,中间往往有段距离。近年来,各地政府为加快企业发展,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帮扶措施,但很多企业对相关政策条文一知半解,或者只了解部分,但是对整个系统政策不大熟悉。为切实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各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南京:为有效推进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及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南京市科委联合市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启动了“送政策百千万服务工程,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分阶段开展“走进院校”“走进企业”“走进园区”“走进机关”系列专场活动。合肥:合肥高新区不仅聘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政策导师”到园区内企业进行宣讲和解读,以便让企业更好地享受政策,还成立专属智库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调研考察,委员们建议:
1.完善以人才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战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大对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科研团队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引入人才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本地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主导发言权、具备核心技术与产业研发丰富经验的人工智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准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工智能科技人才,打造我市人工智能人才智库。
2.构建以平台为手段的人工智能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横向以产业链为方向,纵向以产业领域为方向,实现关键节点资源共享。建设人工智能计算资源服务平台,整合现有超算平台,综合提供弹性计算资源服务,降低中小企业从事人工智能研发门槛。建设人工智能数据及安全监控服务平台,以市场为主体,高校相关研发团队为负责人的方式构建公开数据集,同时引入监控机制,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数据公共服务能力。搭建我市综合研究服务平台,在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整合我市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
3.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机制体制。学习借鉴南京、合肥、深圳等地经验做法,依托我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院校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领域,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吸引国内外领先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厦建立研发中心,形成各个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专业研发力量;鼓励我市科研院校和企业采用项目纽带合作、建设平台合作等模式,以平台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集中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技术创新。
4.完善产业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产业园区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智能制造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商业等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和企业职工生活环境。
考察中,承办提案的政府部门一致肯定市政协改进重点提案督办的方式,通过联合调研,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既找到自己的短板,又拓宽了视野,提案者-承办单位-督办单位三方形成了共识,提高了提案的实效性。 (执笔: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