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厦门调研,创造性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重大战略,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如今,这一构想已逐步转为现实。厦门不仅形成跨岛发展、陆海联动的文旅发展格局,还在高端医疗、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力。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人海和谐·厦门实践》,请看《让绿色产业扎根碧海银滩》。
厦门五缘湾帆船游艇港一家出海俱乐部工作人员 王先生:你看,游客会一直过来,快艇我们是论船的,每天跑个四五十趟,帆船就是1000人左右……
根据厦门文旅部门统计,这个春节假期,厦门海上休闲游项目持续火爆,共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47%,其中,五缘湾帆船游艇港假期迎客近5万人次,同比增长533%。从四川成都专程来到五缘湾的陈女士说,厦门给她带来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帆船体验。
陈女士:因为我们是内陆,看电视里那种扬帆起航的感觉,就特别期待。在网上做攻略的时候有看到有这个项目,我们就买票自己过来,感觉不错,海洋也比较干净、清澈!
五缘湾,原名钟宅湾,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环东海域南岸。然而,今天的碧海银滩,在20年前,还只是一片荒凉偏僻的“烂潮滩”。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表示,曾经,这里是晒盐场、养殖场、垃圾场,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一度被认为是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潘世建:原来很荒凉、偏僻,中间一条长堤把这片海湾围起来了。当年政府在这围堤为渔民修了一个晒盐场,周边的村民有饭吃了,非常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晒盐场变成了养鱼池,走进21世纪,海湾基本就荒废了,淤泥一直伸到海中间,如果我们不很好做出贡献的话,它可能就消失了。
究竟何去何从,成了当时的大难题。厦门市湖里区副区长王达回忆,当时,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过填海造地、土地出让,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可观”的收益。然而,彼时,同样坐落于厦门岛的筼筜湖正在进行第三期综合整治,显著的治理成效,给了五缘湾一剂强心针。
王达:比如说把淤泥清掉还海,现在看来是已经深入人心的做法,但是在当时确实是很难以想象。五缘湾最好的资源,湿地公园这些地,当时也是有一些声音说要拿出去出让,我们可能瞬时能收益十个亿,那时候的“碰撞”是比较激烈的。但是当时我们坚持一定要恢复生态系统,把最好的资源还给自然、留给公众,这种理念我觉得是很超前的。过去被认为是不适合生活的地方,现在成为高品质生活居住区、高端商务聚集区,当时如果直接把滩涂填掉,我想,今天这边整个经济、生活的品质应该是大相径庭的。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如今的五缘湾,已引进知名企业300多家,成为高端居住、商务、旅游、医疗集聚区。王达感慨,绿水青山,已成为五缘湾区域发展的核心动能。
王达:今天大家在这里就见证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成果。生态环境治理之后,海水引进来,整个片区天蓝、地绿、水清、浪缓、风徐,我们才有机会发展游艇产业,再从游艇产业一路延伸到海洋文旅,我们的酒店、会展等等各个行业,变化是非常直观的。这么好的生态基底,带动大量的人才、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研发企业,聚集到这一区域。我们也在发展生态康养,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布点。
有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基底,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样不可或缺。一海之隔,在环东海域北方的同安新城,厦门岛外最大的商业综合体预计今年正式开业运营。厦门城投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来表示,其所在的银城智谷产业园正是响应了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号召,围绕千亿产业链条,做好强链补链的“针线活”。
魏来:比如说新能源、新媒体,高端制造业的配套企业,像“机器人换人”,包括一些文创产业、医药研发等等入驻我们园区的也比较多。厦门现在正在由海岛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我们商业综合体预计今年开业,包括地铁打通之后,将改变厦门人的出行方式,岛内外一体化会完全成为现实。
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地合并,而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长,形成组合拳。在同安区军营村,村委会副主任高建设说,当地不仅遵循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两次深入军营村调研,因地制宜提出的“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还依托与厦门岛差异化的高山资源优势,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高建设:山下开发,我们从几百亩发展到现在有6500亩的茶园,民比村富了,比村集体的收入还多,人均大概去年是46000元。这几年我们新兴的乡村旅游大概占到30%左右,军营村是厦门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是很适合康养的一个地方,夏天我们跟岛内的温差白天是5℃以上,夜间在8到10℃之间,夏天厦门岛的市民就会上山来避暑;民宿我们有55家400个房间,500张床位。
杏林湾居民 赵艳:这边每天你会看到白鹭、鸬鹚还有海鸥,特别是早上起来跑步的话,这边会看到成片的鸬鹚,很壮观……
今日的厦门,绿水青山之上,看到的是生态型、高端型产业蓬勃发展,听到的是山海共荣、万物共生的和谐之音。厦门市集美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林骏豪介绍,紧邻同安区的集美区,已成为厦门人口数量第一大区,漫步杏林湾畔,遥可看万鸟齐飞、近可观鱼翔浅底,优美的生态环境加上精心布局的产业配套,让“产、城、学、人”融合发展的趋势尽显。
林骏豪:2023年环杏林湾周边的景区接待游客有1351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了103.6%,游客增加了,会带动一些人来集美安居乐业。从宜业的角度,我们打造了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软件园三期等这些产业载体;从宜居的角度,集美区也开发了多层次的住房居住体系。2023年集美区发布了集美中央活力区,目标是构筑一个“朝气蓬勃、流光溢彩、多元共融”的跨岛消费集聚新高地、时尚活力新地标。
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说,再回首,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厦门幸运地摒弃了短视、选择了长远,现而今,才得以有充足的底气,昂首挺胸、迈步向前。
张志红:厦门牢记嘱托,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再到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塑造了高颜值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提升了高品质生活,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2岁;促进了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成效显著增强,成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